“三年不饮湘江水,十年不食湘江鱼。”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内,当全景影像中一个个烈士的名字跃入眼帘,师生党员们眼眶泛红,深刻体会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——“我们活在他们的理想里,他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”。
9月24日至26日,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赴桂林、兴安、全州、灌阳等地,开展“重走长征路,追寻红色记忆”主题教育培训。本次活动创新采用“红色教育+专业实践”双轮驱动模式,将党性锤炼、思政教育与专业素养提升深度融合,打造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“行走的红色思政课”。
沉浸式党史课堂:在红色地标中筑牢信仰根基。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,师生通过历史文物与图文资料,重温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。在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,全体党员庄严肃立,敬献鲜花,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,铿锵誓言回荡在纪念碑前。
师生参观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
在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重温入党誓词
各红色场馆中,党员教师灵活运用“一看、二思、三悟、四讨论、五研究”的渐进式学习方法,开展现场微党课。在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等革命旧址,教师生动讲述陈树湘烈士“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”的壮烈事迹,以及红军将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,引导学生从历史脉络中感悟初心使命。
师生在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开展现场微党课
专业实践赋能:以技术手段守护红色记忆。本次活动突出“专业+红色”特色,组织学生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,对界首渡口、新圩阻击战指挥所等遗址进行正像摄影与三维数据采集,为构建数字化红色教育资源库奠定基础。参与学生王登麟表示:“将课堂所学的测绘技术应用于红色遗址保护,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实践检验,更是一堂生动的专业伦理课。”
采集数据将用于制作VR全景影像和线上虚拟展馆,推动红色资源由“静态陈列”向“动态传播”转变,探索“技术+红色文化”的创新传承路径,实现红色记忆的数字化永生。
学生制作的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VR全景
思政育人融合:长征精神指引土木人使命担当。 在界首渡江码头、灌阳新圩阻击战指挥所旧址,教师结合战场工事构筑、后勤保障设施等案例,现场讲授专业思政课,引导学生思考工程技术背后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。学生党员朱运基在研讨中表示:“革命先辈在极端条件下创造工程奇迹,激励我们学好专业知识,在未来国家建设中践行工匠精神。”
师生参观界首渡口
陆冠业老师介绍新圩阻击战指挥所旧址
活动合影
此次活动是土木工程学院推动“课程思政”教学改革、构建“三全育人”工作格局的一次重要实践。它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历史现场,将专业学习与价值引领相结合,使学生在感悟红色历史的同时,深化了对专业精神、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的理解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深化“红色+专业”的育人模式,引导土木学子自觉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工程报国的实践者,将长征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、勇担使命的强大动力。
供 稿:土木工程学院 文/石明成 陆冠业 梁祖鸿 图/赵子丞 朱运基
一审一校:土木工程学院 李盛福
党委宣传部 陈熙
二审二校:土木工程学院 冯光帆
党委宣传部 何丽梅
三审三校:土木工程学院 孔祥刚
党委宣传部 黄媛媛